您好,欢迎来到吕梁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官网!
董事长专栏
  
高民的高明选择
作者: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     发布时间:2018-01-23  点击数: 1495次
高民的高明选择
雒晓利
  在吕梁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倾听高民的讲述,走进他所从事的事业中,我下意识地联想到了“高明”这个词语。越想越觉得高民的选择堪称高明。
  在战场上,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高明,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明,有“化干戈为玉帛 ”的高明,高明在这里体现的是选择战争方式的境界。拙劣的选择则结果两般。
  人生的过程可以和战场类比,对于人生方式的选择同样有高明和拙劣之分别。一个人在人生中在自身定位上能有高明的选择,则人生是成功的、幸福的。
  在因病腿部落下终身残疾后,他放弃了能够维持个人生活的工作岗位,选择了拼尽全力考大学实现人生理想,如愿考上大学美术系;在拥有稳定的教师职业后,他下海经商做生意有了一定积蓄后,办起吕梁残疾人焦煤公司,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在煤焦事业做起来后,他毅然把公司全部变卖,又四处贷款,办起了全省第一所民办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上学全免费,义务供残疾孩子读书、学技能;在办好学校的过程中,他又投身吕梁和吕梁之外的慈善事业中。
  从挑战个人的极限努力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化,到挑战事业的极限努力实现事业的最大化,他的心境中自强和担当交织,他的情怀中悲悯和慈善交融,把人生和事业放在更远更高处求解,这便是高民。
   
  考大学,支撑起自立自强的人生支点
  当下,上大学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有学校高低之别,而少有想上而上不了的学生。但把时间推移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难度就增加了许多倍。在录取比例低的客观条件下,吕梁山区一个初中毕业身体有残疾的人,凭着顽强的自学圆了大学梦,这自然是完成了难上加难的事。圆梦者正是本文的主人公高民。
  说起高民的上大学,至今在离石都传为佳话,因为在常人的意识中属于“出人意料”。这与高民的经历直接相关。
  高民1967年出生在离石城里,父亲在一所中学教书,母亲是护士,这在同龄人当中是令人羡慕的双职工家庭。他年少聪颖而懂事,对画画天生爱好,是家人和亲朋眼中成才的好苗子。然而懵懂童年的快乐被一场病彻底搅乱。六岁那年,左腿下肢发病起初和一般的腿病相近,主要是疼痛难忍行走不便。父母并没引起太多重视,无非是吃点消炎药,打针止疼,限制他走动跑跳。推了一些时间,原以为病自然会好。谁知结果是病情恶化,腿部落下残疾已无力回天,这就注定了他一辈子是残疾人。从和同龄的孩子比赛谁跑的快、谁跳的远,到一瘸一拐地走路,那该是多大的痛苦啊,更何况他是活泼好动的“孩子王”。
  从好孩子、“孩子王”到人们讥讽嘲笑的“瘸子”,高民在上学的路上走得苦不堪言。艰难的行进中,让他幼小的心灵顽强起来,他时时咬紧牙关力争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生命的支柱》《黑暗的光明》等励志书籍成了他贴心的伙伴。
13岁时,父亲给他买了钉鞋机、缝纫机,希望他做一名钉鞋匠将来靠手艺过日子,将来能娶上一个会缝纫的媳妇。对于常人来说,这样的安排不失高明。偏偏高民心强性犟,他对这样的安排断然拒绝。
  初中毕业后,父亲托人把他送到一家木器厂做学徒。木器制作中需要图形,他的创意设计受到了厂长的赏识。一个偶然的机会,细心的高民发现,装修房子时画匠画炕围画是最难也最能考验匠人手艺的活计,这个工作虽不一定要具备画家的灵感、书法家的用笔,但却需要一个整体的构思和布局,需要对线条有传神的临摹。高民一下子就着了迷,为了让炕围画画得有文化,他大量搜集《西厢记》《搜神记》《白蛇传》等连环画,苦练笔法和线条,《芥子园画谱》被他临摹了数百遍。
  画画给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命运的机会。三年后的一天,县城的一所小学招考美术教师,他凭着一幅《昭君出塞图》被学校录用,成为民办教师。 
  从工人一下子跃到三尺讲台上,高民有了自信。他珍爱来之不易的工作,用心备课,尽心尽力讲好每一堂课,很快成为同校老师中敬业的示范,也成了学生眼里会讲课有人气的好老师。
  工作中,一个善良漂亮的姑娘走进了高民的心里,她叫侯元平。在教学工作中,两个年轻人相互被对方的学识和气质所吸引,彼此心生爱慕。但两人的条件悬殊很大,要走在一起难上加难。身体条件上,一个是健全人,一个是残疾人;学识上,一个是师范生,一个是初中生;工作上,一个是正式教师,一个是校聘教师;家庭上,一个是领导干部家庭,一个普通工薪家庭。
  恋爱中的人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勇气和力量,为了获得美满的爱情,高民做出了“必须要出人头地”的选择。考取大学就有了令人羡慕的文凭,有了铁饭碗,还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做了一个让人非常吃惊的决定,考大学,就读美术系。对他来说,这绝对不单单是“跳起来摘桃子”的难度,那是要“四两拨千斤”。他的选择得到了女朋友的高度赞赏,力挺并给予支持。
  惊人的毅力和爆发力在一时间喷涌出来,高民进入了持续的亢奋状态。上课滴水不漏,该做啥做啥。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每天凌晨,当别人尚在酣睡时,他伴随着天边的启明星挥笔作画;进入深夜,校园一片寂静,他在办公室里画意正浓。为了练好人物素描,整个暑期没回家,出现在农村的郊野,出现在城市的菜市场。从日出到日落,他身边总有不少人围着,他画的最多的是老人和残疾人,他用手中的画笔倾诉着对我们社会弱者的同情与爱。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他曾数次背着画夹,单骑旅游陕北,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严寒酷暑。黄土高坡的大风,陕北农民那饱经风霜的脸,使他的画面更深沉,也更感人。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腰酸了、腿痛了、人瘦了,高民的画画水平大有提高。
  文化课是艺术类考生的软肋,对于没有接受高中课程教育的高民来说,更是短板中的短板。重返校园没条件,别无他法,只能自学硬啃还是一片空白的高中课程。自学加上请教,被难题碰倒以后爬以来再碰再啃,头破血流也绝不叫疼。下了死功夫,拼命一般死缠烂打,文化课也跟上了大部队。
  苦尽甘来,1985年,高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西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大学生活来之不易,他倍感珍惜。专业学习和创作中,他的思维独特、立意脱俗,是出类拔萃的专业尖子。伴随着大学生活的还有恋爱接力的旅程,经过了爱的证明,两人的心贴得更近,彼此鼓励在事业上登高望远。
  高民的多幅画作在报刊发表,最让他满意的是《苦恋》。秋风萧瑟,残阳映衬,一匹白马和一匹腿有残疾的黑马默默相守相依相偎。《苦恋》是心血之作,是心迹的表征,人性人情尽在其中,这幅作品在山西画报举办的比赛中获奖,并在刊物中着重处理刊发。
大学毕业后,高民主动选择了回离石,分配到离石一中,回到女友身边工作。
  爱情还在路上,收获并不是顺理成章。女友遭遇的反对声仍旧是毅然决然。1990年,到了抗战的第八个年头,女友抛开了所有一切,毅然和高民走到了一起。
  收获了甜蜜的爱情,让高民感恩的心增加了诸多自信的成分。他坚信:追求真善美,是初心,也是雄心;拥有真善美,需要赤心赤胆的付出。机遇真的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办企业,让残疾人有尊严地工作生活
  不甘安于本分似乎是高民的习惯。拖着残疾的左腿行走在人生路上,他遇到过难忘的同情和关爱,更多的时候是鄙夷嘲讽的神情,由自身他想到更多弱势的残疾人。他常常想,不如自己家庭出身的一定比自己苦,上不了大学的一定比自己苦,找不到稳定工作的一定比自己苦,这个问题像是种子种在他的心里越长越大。这便是他不安分的根由。
  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在中学当美术教师,高民的工作稳定、收入稳定,小日子和美滋润。把小日子过好,这是职责所在,但他总觉得应该为更多的像自己一样的残疾人做点事,让他们过好小日子。显然,靠安安稳稳当教师办不了这些事。
  在全国下海的风潮中,胆子大的高民放弃了稳定的工作,走上了充满坎坷曲折的经商之路。
  说是下海,其实对他来说是下小河。自己的小家庭没积累,一大家子也都是过日子状态,前后左右没依靠,要借要贷都得自己折腾。
从摆地摊卖衣服的小本生意做起,挤长途大班车进货,赶集上会东奔西跑好不辛苦。有了一点底子后,开了小门店,从游击战变成了阵地战。再后来,美术的家底让他瞄上了装修行当,开始揽小工程,当了小老板。吕梁产煤,煤炭山从业人员多,他又涉猎煤炭销售生意。
  经商5年,他下广州,闯东北,风餐露宿,吃尽了苦头。挣过钱,也上过当,有时甚至血本无归。为了追一笔欠款,他只身到几千公里外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对方百般刁难,最后的算盘是用旧车顶账,他满以为腿有残疾的高民,绝对开不走他的车,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高民答应了他的顶账要求,独自驾车驶回了吕梁。但算总账他是赢家,5年时间拥有50万元人民币的积蓄,还买了房,买了车,在当地是率先致富的领头者。
  经商期间,他默默地帮助过不少随时随地遇到的残疾人,给他们买衣服、送食物、给路费,随手随意给予接济。看到他们脸上露出笑容,他感到很幸福。但他同时也认识到,自己这样的方式只是杯水车薪,没有生活来源他们在困难中挣扎不可避免。
  就在这一年,偶然遇到的一件事,深深触动了他的初心。那是冬天的一个傍晚,寒风凛冽,天空飘着鹅毛大雪,高民开车回家看望父母的路上隐约看到一个人摔倒在地。他赶忙下车,看到的是一幕凄凉的景象:倒在地上的是一位腿有残疾的老人,从行装一眼就能看出来老人以乞讨为生。看看自己的腿,比比老人的心,高民的鼻子一阵发酸。他二话没说,将老人扶上车,到城里买了棉大衣披在老人身上。他驱车把老人送到车不能再走的路段,停了车,目送老人消失在风雪弥漫的山路上。 
  事后好长一段时间,残疾老人的影子在高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感到,只有让残疾人有事做有钱赚,才能真正在社会上立足生存。
就在那年,高民倾其所有办起了吕梁残疾人焦煤有限公司。安排了三十多名残疾人就业。两年后,他又创办了吕梁地区大众服务公司、残疾人墩布厂。他的几个公司容纳残疾人100多人。他的公司规模不算大的,但影响很大,将“残疾人”作为公司的标识,标明的是助残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追求。他的管理中,倾注了人性化、慈善化的诸多内容,目的在于点亮人们的志向之灯、燃起人们的自尊之火。时任省委书记胡富国,在吕梁考察时专程到他的公司视察,现场提写“自强不息,造福社会”表达赞誉。
  看到公司里残疾人凭劳动养活自己获得尊严,他由衷欣慰。残疾的工人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他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在这里没有歧视、没有冷遇,有的是友爱和相互帮助。每逢节日,他总是精心筹划开展多种集体活动,把工人们组织起来搞各种文艺活动,一起聚餐联络感情,大伙乐在其中。中秋节大家分享各自带来的月饼。
  公司有残疾人,每天和残疾人当同事,残疾人的事在他心里成了最基本的事。每逢春节前后,他和公司工人拿上白面、大米、油等食品,从城里到镇里,从平川到山村,看望残疾人贫困户,把食品一车一车地送出去。给了食物之后,他总还要说一阵子话,详细问他们生活的难处,打气鼓舞的话说了再说,能够解决的事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动用自己的力量解决具体问题。能够帮助别人是快乐的,能够参与帮助别人同样是幸福的。每年的春节外出慰问公司上下都积极主动参与,条件有所改善的残疾工人在高民的带动感召下,有的拿出自己的几件衣服给人取暖,有的拿出自己的积蓄给予比自己困难的残疾人。    
  办的事再好离不开市场好。亚洲金融风暴重挫了吕梁煤焦,高民的焦煤公司因资金、原材料短缺等难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资金断了档,缺口越拉越大;业务不起色,总量越走越低;转折的机会看不到,期限越拉越长。为了保住阵地,他费尽心机维持运转,但最终还是没有无力回天,一手创办的公司被迫倒闭,患难与共工人队伍被迫解散。看着残疾工人含着眼泪离开公司,想到他们即将陷入生活的困境,高民痛苦至极,他为自己的无奈而愧疚,他为自己无力担当而自责。
  做好事咋就这么难?好长时间,他彻夜难眠,问天,问地,也问自己。最终,他给自己下坡的台阶。办残疾人实业尽管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方向是对的,初心是好的,曾经是做过不少好事的,绝对不是一无是处,没有必要把自己看得一钱不值,甚至是罪人。
  如何才能把残疾人福利事业做得久远而让更多的人受益,创办企业给了他深刻的启示。办厂子的实践证明,作为助残的方式,办企业吸纳人不失为一条路子,但企业的容量极为有限,项目也过于单一。
  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他进一步设想:假如能让残疾人学会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就有了抗风险的能力,生活中就能坚强起来,这些事情要依靠学校完成。
  顶层设计渐渐地在他脑子里有了轮廓,自强不息的他面临着人生中的又一大选择。
  搞特教,助残从孩子起步主抓职业技能
  身负几十万债务,还要张罗办专业从事残疾人教育的大型学校,但从资金投入那是需要以千万为单位的投资。这个目标难度很大,高民敢想也敢干。这便是高民,一个越挫越勇的人。
  爱人给了高民自信和力量。爱人说:高民你从来是想到、说到、做到的人,困难再难也难不倒你,因为你的选择是对的,你要做的是大好事。
  时间刚入2000年,民办的特殊教育,在吕梁没有,在全省也是第一例。尽管创办者出于慈善的本意,但涉及的人群过于特殊,在人权问题上同样敏感,因而审批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出于拿捏不准、有风险等因素常常要“研究研究”“考虑考虑”。尽管不是拒绝,但时间的拖延让急于办事的高民陷于焦虑的等待之中。人生经不起消耗,等待的过程就让办实事的时间长度打了折扣。为此,他竭尽全力说服打动相关的领导、相关的承办人,一路上很是辛苦。
  审批难、找场地难、筹资更难。他求过人,落过泪,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心中始终执着的信念支撑着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让残疾儿童像自己一样的痛苦,要在生命的废墟上播种希望”,用来赢得支持,更多地是自我励志的需要。
  2004年初,高民终于拿到了开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全部手续,这意味着他的办学行为师出有名,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拿到全部手续的这一天,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硬汉哭了。那是欣喜而激动的泪水,他为未来的事业而哭,因为他要承担起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2004年9月19日,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主体教学楼举行奠基仪式。吕梁市分管残疾人工作的副市长解金亭讲话中盛赞高民的价值追求,称这是在为特殊人群做的一件盛世、好事,是吕梁市慈善事业的一项奠基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高民在奠基仪式上庄严承诺,高标准快速度建设,克服一切困难保证在2005年9月正式招生投入使用。
  学校建设紧锣密鼓进行。作为并非有丰厚家底的当家人,高民的一把手注定要非常辛苦,既要不降建设标准,还要又好又快建成。降低成本是当然的选择,减少用人成本,减少用钱成本,一来是贷上款做事,二来是建起学校还要面临运营花销很大。从图纸设计到施工质量,样样都得参与,事情有大有小都得亲自协调,经常吃住在工地,但他始终有精有神,让跟班的年轻人都自叹弗如。
  凡事全力以赴,甚至不计后果,高民的风格有这些成分。银行能贷的开足了马力,达到了极限。资金缺口还很大,他把家里能卖的家当都卖了,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开了口,还是一天赶不上一天的用度。爱人早就把工资本给了他,12岁的儿子高晟送上1000多元的压岁钱。筹资的过程高民异常难堪也费尽辛苦,同时,高民也特别感到温情和幸福,因为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创业阵地,梦想即将成为现实,那是力量的源泉。
  标准不降,高民把标准限定在一百年不落后,没钱不是理由,没条件也不是理由,千方百计做好才是理由。一切都参照国家最先进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一切都着眼于百年之计,这便是吕梁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的底色。楼层安装了电梯、设有盲道、餐厅、医疗室等,相关配备都是高标准的特教设施,任何一个环节都没有应付迁就。
  整体设计有建筑上的事情,在教务上的事也是很具体的。作为吕梁第一所民办的残疾人学校,如何招生打什么牌是很重要的事。市里有公办的吕梁聋哑学校,国家有明确的减免的政策,有专业的师资配备,特别是有多年办学的基础和经验,在吕梁长期以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存在,社会选择中具有极强的习惯性和依赖性。高民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但选择了特殊教育事业他便全身头投入其中。选聘专业管理的校长,到招聘老师,再到课程的设置,都按专业高标准设置,绝不搞拍脑袋想当然的事情。招生的范围面向整个吕梁,学校对所有学生实行免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三免费”。
  2005年暑期,占地40多亩、总投资2800多万元的特教学校全面告竣。
  2005年10月20日,第一批86名聋、盲、肢残、智力落后的残疾孩子坐进宽敞明亮的教室。五层的教学大楼,他拄着拐杖一层一层地上下,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查看,心里升腾起幸福和充实。
  家长们把孩子送进来时,感激的话说不完,说的最多的话是高民创办起学校,孩子上了学,家长就不用常年呆在家里看管残疾的孩子,能够为家庭发展谋事做事。想到学校不但解决了孩子们的问题,连同家庭的稳定和家庭的收入也打包推动解决了,高民心里多了一份自豪感,也多了一份责任,学校必须办好,没有退路。
  学校发展步入正轨,开设正常的文化课,实用美术、体育、手工制作、艺术培训、康复按摩、计算机应用与操作、缝纫、烹饪等职业课同步开设。艺术培训分了声乐、舞蹈、器乐三个项目。
  残疾孩子可以无忧入学了,但是学校压力却没有消停过。到处争取支持成了运行的常态。2007年,学校被吕梁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民办公助性质的学校,为学校批拨教职工编制60个,工资纳入财政预算,生均经费予以落实。
  校办工厂吕梁市德善残疾人福利制衣有限公司,后又创办了吕梁市德善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为学生提供学前教育、康复教育、就业岗位,从而使残疾孩子完成学业后能顺利就业,使“职业技能”的办学取向实至名归。截止目前,已有80余名聋哑学生通过培训已熟练掌握了服装缝纫技术。创办实业获取的盈利投入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基础更加夯实,从单一办学走向了医教结合、校企结合、产教结合、以产促教、以产养教,丰富了特殊教育的内涵。
  从善如流,良性发展。学校从免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三免费”,扩展到免收学杂费、免教材费、免住宿费、免陪读费、免费清洗床上用品、免费缝补衣服、免费理发、免收医药费“八免费”,目的在于普及普惠残疾儿童接受教育。
  为残疾孩子办好事,对高民而言是用自己的难事来抵顶的。“八免费”实行后,学校完全“零收益”,完全要靠自己补进去。学生的费用、临时教师工资,老师还要日常办公、培训等,每年总共400多万元的开支全部自行支付。
  学校创办10多年来,高民和学校的老师一方面紧抓学生的文化课教育,另一方面全面开展学生的职业技能课程。初步形成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的模式。摸索出了从学前康复教育、9年义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办厂安置就业4个模块发展的办学方向,实现了残疾人“康复、教育、职业培训、就业”一条龙的服务平台。学校从不足100名学生、25位老师,发展到学生470余名、班级设置达到34个、教职工人126名。当前,学校开设舞蹈(律动)、烹饪、茶艺、计算机、器乐、装裱字画、康复按摩、服装缝纫、手工刺绣、雕塑艺术等专业。
  高民的辛苦换来了一个个残疾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喜讯,赢得了人生中的荣誉光环。学校每次代表吕梁市参加山西省残疾人运动会,累计获得金牌39枚、银牌43枚、铜牌26枚,足球队获得山西省第二名的好成绩;康复按摩和计算机专业的20多名学生获得了吕梁市劳动局专业考试鉴定证书,1名聋哑学生以扎实的舞蹈功底于2010年考入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16名盲生被太原中等特殊教育学校按摩专业录取;8名肢残学生被山东泰山医学院计算机专业录取,2名学生被针灸专业录取;1名听障学生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录取,2名被北京隐形翅膀残疾人艺术团录取,1名被北京让爱飞翔残疾人艺术团录取;还有41名学生经劳动部门考试取得了初级封装缝纫职业资格证;学生们实习实践基地被服加工厂,一年已能创造30多万元的收入。学生们排演的音乐小品《勇敢地做我自己》获得山西省第五届盲、聋、培智学校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并选送参加全国会演获表演优秀奖。  
  选择创办学校高民赢了。学校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不仅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而且还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获得“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山西省优秀民办学校”“山西省特殊教育特色校建设先进单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全省残疾人之家”“吕梁市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吕梁市优质民办学校”“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他本人获得了“全国自强模范”,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
  做慈善,心有多大爱就有多远
  心怀大爱大义,慈善便是家。
  2013年4月,吕梁市慈善总会成立之时,提名高民当副会长。在很大程度上讲,高民担任吕梁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有作为慈善形象大使的意味,因为他笃行慈善事业一路走来声名远扬,社会效应有目共睹。
  高民对副会长这一社会岗位心怀敬畏,因为慈善是他人生的选择,也是事业的归宿。当选后,在表态中他谈了自己多年来的对慈善事业的理解。他说,慈善事业不是一个人的事业,不单单是一个组织的事业,他是每位公民的责任和修为。作为一名慈善工作者,我希望自己是播火者、添薪人,我相信我们的队伍会越来越壮大。
  从对残疾人的慈善拓展到对所有人的慈善,高民的事业空间拓展了,做人做事的境界提升了。不论多忙,慈善上的事他从来都是一马当先,需要支持的事项从不推辞总是做的完善妥当,因而成为会长解金亭特别倚重的对象。
  慈善总会的宗旨是“厚德济民助困”,在吕梁市慈善总会这个大家庭,高民围绕助学、助医、助残、助困积极争取社会支持,用行动诠释慈善精神。为争取慈善项目他四处奔走,为筹集救助资金他辗转疾呼,对待每一位求助者都尽力竭力设法帮助,信守对捐赠者的承诺,不辜负贫困者的期待,将每一笔善款发放到最需要的人手中。发扬慈善文化,践行慈善精神,他力求带动身边的更多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走进慈善大家庭,为更多的弱势者奉献爱心,履行社会责任。
  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情暖万家”扶贫济困活动走进山西吕梁他全程参加,并做了大量基础服务工作。在中华慈善总会“宝马爱心助学基金”发放中,他参与了对贫困学子的初步摸底,冒着酷暑做了大量家访工作,并出席发放仪式。省、市慈善总会在贺昌中学开办的第三届“慈爱阳光班”开班,资助方山县横泉寄宿制小学28名贫困生,“免费午餐”项目在离石区信义示范小学启动仪式,这些活动都留下他忙碌奔走的身影。在不少场合,在公事结束后,他会暗暗地做一些具体事,有时是捐款捐物,有时是协调解决具体事情。他常说,到了现场不由人啊,咱再难总能想办法而他们是被难挡住了、困住了,人最难时需要扶一把、帮一把。
  他为吕梁慈善事业尽心尽力,在配合总会会长共同策划、组织各项慈善活动,积极宣传慈善理念,开展慈善款物募集和救助工作和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事实上成了吕梁慈善总会的重要服务基地和后勤保障基地。提供本田卧车和捷达卧车,常年用于慈善活动;提供200平米的库房常年用于慈善物资的储存。慈善活动期间,调拨工具车和全顺商务车供总会使用,提供会议室和会议用餐,全程调配运输司机、搬运工和服务人员,为慈善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吕梁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共筹募及救助慈善款物总价值达2700余万元,开展助学、助医、助困、助残等50余次救助活动,惠及贫困人口3.1万人,获得了中华慈善突出贡献(组织)奖的殊荣。这当中,包含着他的担当和付出。
  慈善拓展了他的眼界和胸襟。高民的慈善理想已不完全停留在吕梁山下,他有了新的梦想:建立一所集专业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设施齐全服务老年残疾人的慈善养老院,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和谐良好的社会氛围,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就自身从事的特教事业,他积极筹划建立华北残疾人职业技能学院,立足在更高的平台上为残疾人量身定制职业技能,深度挖掘残疾人能够享用一生的一技之长,让更多的残疾人从根本上改变贫弱、无助的悲惨命运,真正把特教做成百年事业。他还计划在现有办学体系的基础上,创办更多的校办企业,以学校为龙头、校办企业为基地,孤儿院、福利院为两翼,残疾人“学有学校、劳有工厂、疾有医院、穷有福利院”,进入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他追求的是,让残疾人的痛苦和无奈在我的视野里消失。
  高民在自己做事的同时,一直在培养儿子高晟的慈善情怀,意图是把慈善事业作为家风传承下去。高晟上大学放假期间,参加学校招生工作,目睹了残疾人艰难的处境,激发了他的同情心,也成了他完成好学业的动力。一来二去,他把空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到学校中,给孩子们讲课,和孩子们一块吃饭、一块玩,和好些孩子交了朋友,心里真的爱上了特教事业。高民在参加吕梁市慈善总会的事情时,只要有机会就把儿子带上,目的在让他接触到吕梁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之外的更多的事,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把慈善事业做得更大更远。
真扶贫,第一书记显身手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2015年8月高民主动请缨走向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担任了离石区吴城镇油房坪村第一书记。处处高标准要求自己的他,在精准脱贫中依旧出色出彩。
  驻村任职后,他最先做的是抓党建,强班子,提振村干部、党员的精气神,形成了人心思进、人人争先的工作氛围。
接下来,他进家入户访贫问苦,对群众疾苦一一记在心头。在深入分析致贫致困原因的基础上,村里确定了工作路径: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主要支撑,将油房坪建设成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远近闻名的新农村。
  扶贫必须清底数。根据落实建卡贫困户再识别工作要求,他主持重新入户筛查,做到了“三知四清”,即知家庭成员、知生活状况、知生产情况,清楚思想状况、清楚家庭困难、清楚就业情况、清楚诉求愿望,精准掌握了扶贫对象。自己出资10000元进行完善一户一档档案资料排版制作装订。
  利长远,抓产业。他争取扶贫资金60万元,购买50头西蒙塔尔品种肉牛,自行垫资3万元修建牛舍,采取的“合作社+农户”方式,让贫困户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奠定了基础。他向市林业部门争取100万株油牡丹种植,已全部栽植,油牡丹能榨油,能观赏,兼具发展旅游业的潜力。他发起成立残疾人集中养殖专业合作社。离石区残联给予24户残疾人贫困户每户6只羊,考虑到残疾人养殖条件与能力不足,决定进行集中养殖,通过支部、村委与残疾人家庭协商,签订集中养殖协议书,同时,村集体成立了养殖合作社领导小组,办理了养殖合作社相关手续。集中养殖以来,羊从原来的144只增加到162只,预计年产羊仔60只左右,规模将逐年扩大。
  他把基础实施建设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紧紧抓在手上。对村中道路进行了整修,硬化圪垛至油房坪村道路,修建了水井房,添置了2台脱粒机,实现了电视卫星信号接收设备“家家通”,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通过向多个部门申请,引进1500万元的移民搬迁工程。该工程于2017年 5 月 8 日顺利开工,共建13幢123户283人283间的扶贫搬迁房,其中贫困户54户108人,同步搬迁69户175人,建筑总面积7075平方米,当年10月1日全部竣工。移民搬迁极大地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质量。积极推进危房改造,采取铺设房顶、更换窗户等进行加固维修的方式进行改造,共124户,每户按12000元的规定标准进行改造,投资共计148.8万元。
  济困送温暖是他一贯坚持的事情,他的做法是:争取多渠道,自己掏腰包。2015年,为中老年聋哑人争取助听器30台;为老年人、残疾人争取到32份价值4.8万元的白面、米、麻油,给五保户、单身贫困户发放20套棉被,给41户残疾人每人发放1袋白面。
  2016年,七一时,自己出资为全村33名党员干部每人发放了水杯、背心;九九重阳节时,为100位贫困孤寡老人每人发放了价值200元的保暖内衣各一套,拿出自己下乡补助召集全村36名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会餐;为吴城镇学校学生争取波司登棉衣80件,为8名残疾人配备了3台轮椅和5支拐杖;向51户残疾人发放每份200元的米、面、油。进入数九寒天,考虑村支两委班子人员在为油房坪村发展建设以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辛勤的付出,自己出资1.7万元为村支两委成员发放9套冲锋衣、8箱苹果。
  2017年,元旦时,为每位残疾人发放一袋大米、一袋白面和一桶食用麻油等生活用品;春节前,为55岁以上的村民争取到价值每件300元的棉衣223件,给123户贫困户每户争取到一袋大米、一袋白面、一桶油,自己拿出16800元为全村每家每户送上灯笼一对、对联一副;七一时,拿出自己的工资补助9680元,为所有党员每人发放一套保暖衣,并共同用餐;重阳节,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发放一件150元价值的羊毛衫200件。
  短短两年来,他在油房坪村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单扶贫资金就争取到1939.218万元,村里发展渐入佳境。他所帮扶的村今年将如期脱贫。
  他的付出得到了组织的肯定,获得了“离石区优秀农村第一支部书记”、“吕梁市第四届吕梁助人为乐模范”、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全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模范队员。
  志于慈善,乐于慈善,成于慈善。高民一路走来酸甜苦辣风霜雨雪,走出了生命的真义。“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之星”“促进中国公益事业发展杰出贡献奖”“全国慈善宣传活动十大感动人物”“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记忆十大新闻人物”“山西省劳动模范”“首届山西最美残疾人”等一系列荣誉是见证。吕梁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肢残协会主席、吕梁市慈善总会副会长、离石区残联副理事长、离石区美术家协会主席等社会兼职是见证。连续两届(第二届、第三届)当选吕梁市人大代表是对他的事业和行为的崇高定义。
高民,一个身残志坚的时代典范,一个执着从事慈善事业的奉献楷模,他用人生诠释了“选择”,用事业撑起了“高明”,他的事业美丽了他的人生、成就了他的幸福。
(作者单位:吕梁市政协;联系电话:13503580030)

关注公众号

  •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李家沟
  • 0358-8321788
  • 0358-8321788
  • llscjrzyjnxx@126.com
  • 版权所有: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 Copyright © 2012-2019 备案号:晋ICP备18003871号-1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

     
    您是本站今天第 123 位访问者